被质疑为“暴利”险种的交强险费率怎么样调整?公众将真的直接享有话语权。中国保监会发布通知称,12月中旬将在北京召开交强险费率调整听证会,就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代表经营交强险业务的会员公司所提出的交强险费率调整策略听取各方面建议。(《东方早报》)
保监会举办此次听证会,是要就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提交的《关于上报交强险费率策略的请示》听取社会建议。由于遵循“不盈利、不亏损”原则的中国交强险今年已经出现盈利,因此本次听证会注定将是一次“听降会”:交强险保障金额将提升,而成本或有所减少。举行听证会当然是对法律规定和公民权利的尊重,“听降会”公众自然特别欢迎,但,目前就断言“公众将真的直接享有话语权”,却未免为时髦早。
交强险自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遭遇了“涉嫌暴利”的质疑。年初,过去多次有律师寻求全国用户向保监会提出“交强险保费听证申请”,可惜并未得到批准;随后,北京又有700多名用户委托律师向法院起诉中国保监会,状告中国保监会违反程序未经听证审批交强险行政许可。毋庸质疑,对于交强险,公众一直强烈存在着举行听证会的愿望。问题在于,为什么公民依法提出的听证申请迟迟得不到批准,而只就保险行业协会主动提出的降价策略举行听证呢?
这样,对于被质疑为“暴利”的交强险,公众当然有理由觉得“本该降得更多”,而目前的降价策略不过是以九牛之一毛的让步来换取持续“暴利”的机会——保险成本减少的幅度和保障金额提升的幅度,理当成为重点的议题。因此公众最担忧,听证会最后会流于形式,在充斥着闲话和废话的“热情友好的氛围”中草草结束。特别是听证会的基调已经定为“听降会”,让公众受益的许诺最易迷惑人,也最易熄灭质疑的火花和掩盖程序的缺陷。为此,笔者想提出什么时间期待:
其一,将交强险的各类经营成本具体数据公布于众,这是消弭交强险“暴利说”的应有之义,也是听证交强险费率调整策略的基础。在中国保监会公布的1日至30日业务年度交强险专项审计结果报告中,经营成本高达近141亿元,超越赔款支出的139亿元。为什么经营成本会高于赔款支出?交强险到底是保障机动车辆道路交通事故受害人的,还是保障保险公司及其从业者的?保险公司应该做出讲解。
其二,不只应向社会公布听证代表名单,而且还应公布听证代表的有关资料,尤其是协会代表和专家代表的具体产生过程和产生缘由。充分的公开才能保证听证代表充分的代表性,能代表不同阶层、年龄、行业的人群,并且具备相应的履职能力。同时也便捷公众与听证代表提前交流,使22名听证代表能把更多人的声音带到听证会上。
其三,听证会需要向记者开放,最好能借鉴举行的铁路票价听证会,由央-视向公众全程直播,同时公布听证会的听证记录,保监会还应在其决定中对记录的内容及采纳状况加以说明。